[讀書心得] 柏拉圖文藝對話錄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作者: 柏拉圖
譯者:朱光潛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05/10/07
前陣子在爬PTT書版看到有人在找這本書,想說柏拉圖的東西能看一點也是不錯,就去圖書館找了朱光潛翻譯的這個版本。朱光潛是中國研究美學的大師級人物,本書收錄的部份也就以柏拉圖對話錄中談文學美學的篇幅為主。譯者除了翻譯書中的篇章之外,也寫了導讀跟題解,讓讀者更容易抓到柏拉圖當初寫下這文章的用意。我覺得對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算是非常不錯的入門書籍,值得花時間一讀。
對話錄,就是收錄了很多「對話」的小說體,用言談對話來「重現」(或是做出)辯證中求得真理的過程。而柏拉圖應該有添增了幻想的成份進去,比方說他把蘇格拉底寫成人見人愛的美男子,但在歷史紀錄上似乎不是這麼回事,無妨,就當為了劇情需要的改編也好。柏拉圖的唯心論思想,算是西方哲學裡面祖師爺級的人物,與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的唯物論分別佔據一片天,影響相當深遠,一直到現代還是會看到他們想法的影子(即使有很多想法都被推翻或翻新了)。以下就我的理解,來談幾個主題。
理想國
柏拉圖心中美好世界的模樣,也就是所謂的烏托邦。從概念開始就分成三個層級,理式世界、現實世界、藝術世界。理式世界就是一切的原型、根本,是真正的真理所在。而現實世界是根據理式形成萬物的模樣,藝術世界則是藝術家模仿現實世界做出來的。就書中的例子來說,現實中的床,是根據床的理式做出來的,而畫家畫的床是根據現實看到的臨摹出來的,距離理式最遠,所以層級最低。
而社會階級也就如此劃分,在上位者是愛智慧的哲學家(因為離真理最近),再來是鞏固社會結構的「守護者」,最下面就一般大眾、擁有技藝的人。對照反烏托邦文學1984裡面的社會結構,真理是老大哥(或是英社黨奉行的社會主義),上位者是所謂發號施令的內黨人士,鞏固社會結構的是外黨公務員,再來就是自由自在的平民。果然跟柏拉圖的想法很像,但在社會風氣描寫上卻差異很大。
柏拉圖之所以會這樣「設計」社會結構也是有他的脈落在,主要原因可能是出生貴族、又是愛好真理的人,本來就傾向精英主義。在書中收錄關於教育的對話也可以窺見一二,他確實認為「不該教給學生的就不要教」,而且文藝應該為政治服務,只有「有用」(也就是政治正確)的作品才能在社會上流通。舉書中的例子,神明之間互相攻訐的章節會使人模仿所以不該教,只應該教導一些神是絕對美、絕對真理、絕對沒有瑕疵的部份。這樣「理想國」式的說法似乎也常在現今的社會上聽到,像是有抽煙的鏡頭不該播出,不然無知的孩童就會模仿。但是回頭想想,若是真要管控起來就會讓社會變成單一價值體系,或許就沒有所謂思想自由的可能了。(如果世界像1984裡面講的那樣,一旦思想不正確,就只有死路一條。)
蘇格拉底
柏拉圖寫作很多時候都是藉由師父蘇格拉底的口,可能是想要借蘇格拉底的名氣來用,也或許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概念。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除了是哲學家的化身,也是個人人都喜愛的美男,愛好真理而且喜歡與人聊天(辯論)。聊天(引戰)的起手式通常是這樣的:「喔我先聲明我什麼也不懂」、「我想講的好話都被你先講完了,再來或許我只能感應看看是不是有精靈要幫我說話」、「這些話是先前我聽強者我朋友說的,你幫我一下看看有沒有辦法駁倒他?」,然後就一直丟假設狀況,引導對方到他設計的局裡面(也就是引出矛盾),最後就證明他說的才是對的。
技藝與藝術
就柏拉圖的價值觀裡面,有用的東西比無用的東西好,所以能夠實際上創造出東西的工匠比起藝術家來說,還是有某些程度的領先。畢竟藝術家只能夠藉由「模仿」來創作,若是寫戰爭的詩歌不會比真正會打仗的將軍還懂,若是寫樂器不會比製作樂器的工匠強。這樣的想法甚至延伸到寫作「文章」上面,因為文章不會幫自己解釋(只有一個面向),而且文章會讓人懶惰(第二個腦錯了嗎?),除非上下文寫得完全通透,不然根本不值得寫作(蘇格拉底認為發廢文很可恥),這或許就是柏拉圖以對話的形式來寫小說的原因吧。
結語
對於柏拉圖的思想我只有摸到邊邊,書中還有一大部份是在探討愛情跟美學,但我覺得要寫關於「迷狂」的心得有點難下筆。或許等到某日我突然醞釀出很棒的感想以後會再來發表吧,有興趣的人可以先找這本來看。之後我應該也會繼續找相關的書籍來看,來日方長,咱們下次見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