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5的文章

工作的意義

剛好在書上面讀到關於內在動機跟外在動機的章節,裡面對於「工作」有做了一點點討論。我們人是為什麼工作呢?不外乎就是求個溫飽,滿足生活機能的需求。這部份屬於內在動機,因為人必須得要吃東西才活的下去。而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別人工作所以自己也工作,是因為想要追求更多的錢哪榮譽的,這部份就屬於外部動機。有一部分的人是真的熱愛工作,好想工作、喜歡工作,這一部份是屬於內部動機驅動。而工作的意義也是自己給的,如果意義只是從外在動機形成的,都是為了錢錢錢什麼的,通常撐不了太久,難道人生只是為了錢嗎?

閱讀、唸書什麼的兩三事

這陣子或許是因為比較專心吧,閱讀的速度飛快,一本兩三百頁的書大概一週以內就啃完了。這樣應該對我清庫存的計畫滿有幫助的,畢竟待看的還是堆積如山。為了讓自己的記性更好,看書的時候都會配著筆記本寫筆記,有點像是「唸書」而不是純讀書,這樣自己把重點整理下來,之後要回想真的可以比較快。不過我的壞習慣就是會東寫一點、西寫一點,導致筆記散落各地,而把那些都湊起來需要一些功夫。(或許我應該只用一本筆記本就好XD)

關於自信的五四三

自信就是自己對於某種能力具有正面的想法,感覺不錯那樣。比方說對打字頗有自信,就是自覺的可以在打字能力上面表現的不錯。當然這裡所謂「不錯」的程度是自己定義的,跟其他人沒有什麼相關性,就沒有必要拿別人的成就來跟自己相比,畢竟自信就是自己的評價阿。

還是想要有趣多一點阿

這陣子突然覺得自己變得不有趣了。就覺得最近講的話很乏味,不夠有創意,也不夠用心在創造新梗上面。覺得好像想要講的話都講完了,腦袋裡面也擠不出什麼好笑的話。於是又開始有點焦慮,覺得是不是哪裡沒弄對,就四處往外尋找。雖然有找到一些東西,但感覺還是不太對。於是就產生一些問題:要怎麼讓自己變得有趣呢?會不會是個錯誤的命題呢?

做就對了

關於做事情的方式,這幾天聽到兩種說法。一種是不管怎麼樣先衝再說,另一種就是仔細評估一下想好再做。我今天就在想到底哪種方式比較好呢?好,先講結論,我覺得先衝再說比較好一點。為什麼呢?

設定目標

今年(2015)的年度目標好像有點太簡單了,就是寫寫心得文、學習程式跟練肌肉。這些都是需要「身體力行」才可以完成的,畢竟光是用想的肌肉不會突然變出來。是說這樣簡單也好,不在項目內的東西都當作是多賺的,也可以幫忙自己先做一層簡單的過濾。這三個目標,整理一下,就可以對應到我現在覺得最重要的三個元素:「心」、「技」、「體」。再來就做點說明。

[讀書心得] 去問尼采吧!一本幫助你鍛鍊生命力的哲學小書 (作者: 富增章成,譯者:蕭雅文)

先前看了「史上最強哲學入門」以後,就對尼采的哲學感到興趣。但直接看尼采寫得書我又怕看不懂(畢竟程度不好),就去找了這本書讀讀。而這本讀起來算是相當容易,因為他整理了尼采的人生及各時期的作品,並且用圖解的方式將邏輯弄的很清楚。算是入門的好書吧?缺點是他沒有講什麼尼采的壞話,也就是少了批判的部份。畢竟哲學的東西還是要多點碰撞比較好玩,不過也因此弄的像勵志書一樣讀起來也滿開心的。

面對自己的缺點

是說我也只是普通人而已阿,不是完美的超人、全能的神人什麼的,一般人有的缺點我同樣也會有。不過我想要面對這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狀態以後,就離真實的我更近一點了吧。想了一下我主要的缺點是:散漫、衝動跟思考邏輯不連貫。這樣看起來憑著「本性」亂來的比例很高,是該好好檢討。

[讀書心得] 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 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 (Daniel Goleman, 譯者:周曉琪)

當初是覺得自己在「專心」上面實在有待加強,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分神,造成一些困擾。剛好看到這本在排行榜上,就找了二手書來看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這就是我要的」,然後就伴隨著強大的動機來看完這本書。整體而言還算是不錯看,推薦給想要了解一些心理學以及腦部行為的人。

溝通工具的演進

是說這一陣子我的手機已經回歸他的本質,就是拿來講電話、傳簡訊之類的溝通功能。也就是說我不玩手遊了,頓時續航力增加不少(過一整天沒問題)。把本來拿來玩遊戲的零碎時間,改成看書跟動腦思考一些人生的哲理也還不錯。好,回到主題。溝通這件事情因為科技發展的緣故,約莫1x年前我就幾乎沒有在講電話了。那時候不是用BBS系統傳水球就是MSN之類的,從電話那頭可以聽到的語言表情轉變成冰冷的文字這樣。

早睡早起身體好

前一陣子訂了早睡早起調整作息的計畫,執行的成效相當不力。這我覺得非常的需要檢討,畢竟「正常」的生活作息可以幫助身體有更好的狀態。至少早上醒來可以比較有精神,頭腦運作較順暢,就能更有效率的運用時間,這樣就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了吧。

又是一個修電腦的晚上

一早起來就被電腦問題弄的心神不寧(對我早上起來就坐在電腦前面),因為這機器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就一而再的嘗試把他給修復。主要的問題是這兩天的重大更新導致我的星海爭霸二無法正常執行,無法加加的日子是要我怎麼過下去。也就這樣,在下班以後搞了一整個晚上。

讓思考具體一點

查了一下這陣子寫的東西(對,已經可以考古了),發現思考這個關鍵字一而再的出現。我想我真的很喜歡思考,才會一直提起吧。沒事就喜歡想東想西的,讓心思跟著某種節奏一直飄來飄去。這幾天集中火力在試著把自己的思考給「語言化」,因為我想要讓自己具體一點、實際一點。

角色扮演

前幾天提到舞台之後我又繼續想了下來,畢竟在各種不同形式的舞台上面,需要有對應關係的演員存在。有人說在每個不同的場合,都要想辦法做好對應關係的角色。但是如果碰到衝突時怎麼辦?總是會有那種想做個好員工/老闆,但又想當個好家人的尷尬時刻。時間有限,但又必須取捨,結果就變成人生的難題。而且每個人的能力有所不同,該怎麼樣去扮演好各種「自己」也是一個難解之迷。

身體健康絕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

最近這陣子感冒頻傳,看到好幾例都病得不輕。只能說保健身體實在是太重要了,有任何病狀都不要輕忽,那種「哎呀這小感冒不用看醫生啦」的心態實在是要小心。不管怎樣還是應該要去給醫生看看,檢查一下有無併發症之類的,然後就多休息吃吃好料,讓身體可以儘快恢復。

舞台

之前在某個聚會上面聊到,隨著年紀的增長,再也沒有那種「別人幫忙準備好的」舞台可以表現自己。這樣或許有點惆悵,但我認為只要有心,到處都是可以發揮的舞台。因為平常很多小聚小會,都可以是展現自己的難得機會。所以當然需要用心來對待,這也是對舞台表達敬意的辦法吧。如果再積極一點,或許爭取屬於自己的舞台會是個好的方式。比如說在職場上、在各種日常的機會什麼的,不論形式,只要確認自己是OK的就上。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就處處都是機會,太棒了。

[讀書心得] 與成功有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 (Stephen R.Covey)

看了以後覺得書名翻譯成「與成功有約」確實跟書裡面要講的東西不太一樣。與成功有約的感覺比較像是說有一個「成功」的概念,然後讀者可以跟他來場邂逅,激發出個人身上成功的要素什麼的。不過這本書不是這樣,他是站在一個幫大眾解決焦慮的立場,藉由七個好習慣,引導讀者可以從內心出發,變成一個好人。好人或許比較容易「成功」吧,所以中文版書名這樣取。(或是說這樣比較容易吸引人買帳?)

轉變

前陣子有人說我變了很多,我覺得應該還好吧?不過就最近來說,我是過得比較積極一點,至少在規律的上班族生活中安排了許多事情來執行。像是讀書和運動之類的,讓腦跟身體都有一點一點的慢慢「進步」,或許轉變就是從這裡來的吧。

禮貌

是說如果要讓別人感覺舒服的話,就要有禮貌。而禮貌的基本至少在嘴巴上要做到,碰面時打招呼、請別人幫忙說「請」、接受別人的幫忙時說「謝謝」,當然做錯事情少不了抱歉。但是總覺得這些還不夠,就像「因為我有鬍子,我會很禮貌」一樣的不夠。倫理道德這門學問,就是在探討跟別人互動時所該要採取的行為。我認為禮貌這件事情,一樣需要從心出發。

再來談談找自己這麼回事

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最近一直有跟找自己相關的話題出現,不管是在跟朋友們聊天中、在回顧以前的寫的點滴、還是在手邊網路上看到的書籍文章,多少都有點探索人生的傾向在。今天就借這個機會來稍微講一下,我認為什麼是找自己、該怎麼找,以及我自己找的方式。

太累真的會讓腦袋當機

前一陣子突然意識到在某些時候,自己會沒辦法很簡單的控制自己的行 為。「心」變成類似旁觀者的角色在觀看我自己做出一些奇怪行為,像是發出怪聲、自言自語等等的。雖然有意識到這樣的情形正在發生,但沒有辦法停下來,就讓 自己發出奇怪的聲響。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過這兩天理出一個結論,覺得可能是因為太過疲累造成的。

把東西丟出來吧

趁著早上的空檔來整理一下思緒。之前會覺得我「應該」在po完各式各樣的心得文以後,先把這些文章經過「整理」,再發佈到部落格上。這也是因為之前覺得部落格上面的東西或許該要比較精緻一點,畢竟那算是個人的發表平台,難免會有求好心態。但這些日子以來,經過與朋友討論加上我的仔細評估,覺得不如就直接發表吧。理由是這樣的:

[讀書心得] 哲學入門-想想哲學 第二版 (彭孟堯)

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一看,紮紮實實的一本哲學概論。深入淺出帶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思考關於自己以及世界的各種問題。邊看著書就像在上一門很硬派的哲學課一樣,一直被逼著思考,也因為這樣想到很多有趣的概念。會看這本書是因為前一些日子看的哲普讀物都太過「普級」了,感覺需要硬派一點、對於各種哲學思想領域都有顧及的書,而這本哲學入門確實有符合我的需求。

人生的難題

如果現在要問我是不是真的懂得「真理」,我會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前陣子把哲學史的脈落看完以後,最近就在接著研究本格派的哲學,就是關於知識論、倫理學等各哲學層面會探討的東西。只能說還有超多是從來沒接觸過、沒想過的問題,居然千百年來就有人在思考東思考西的,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蓋的。是說在這之前看的東西是一些關於批判性思考的書籍(大概三本左右),原因無他,就是想要讓自己的想法比較有邏輯性、減少廢話同時也能增加說服力。

給10年前的自己

花了一些時間在看自己寫的有的沒的東西,尤其是部落格裡的東西,而其中大部分的文章(如果算是文章的話)都是在約莫10年前寫下來的。看著這些歷史軌跡,覺得當時的我實在是滿天的:有點天才、天真也有點天兵。套句現在的術語,就是欠電吧。不過愈看愈覺得當時的自己滿可愛的,想法不錯滿有潛力,但是缺少一些方向指引。或許是因為大多都是自己摸索的關係吧,所以現在的我想要給他一些建議,希望他可以長得更好。

想做的事情

兩個禮拜前在版上看到一個說法,是說在找自己「想做的事情」的途中,或許可以 先預設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然後把它們反過來,或許就簡單了。概念上這有點把事情分成二元,非黑即白那樣,仔細想想還滿容易產生偏誤的阿。如果想做的事 情是在黑白以外的其他類型呢?光是這一點邏輯就永遠沒辦法解釋,形成無解之迷。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過於籠統簡單,沒辦法輕鬆的讓人找到想做的事情。

進度之一

有時候在會議裡面,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什麼進度,就會覺得很空、很焦慮、很無奈、很想趕快離開那個空間,離開了至少心情會好一點點,至少還有機會做一點稍微有意義一點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