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

Drawing on the Artist Within
作者:Betty Edwards
譯者:張索娃/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5/04/18

這本書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的續集,主要是在講利用「畫畫」來開發人潛在的能力。其實我本來想要看的不是這本(是同個作者的另一本書,講繪畫技巧的),但在圖書館按圖索驥時、誤打誤撞看到這本,想說網上也頗有好評,就順手借來看了。因為書名跟前作實在太像了,我本來以為應該差不多吧,但看完以後覺得這真的是我要的,真的值得花時間來好好讀一下。(可惜目前中文版已經絕版,買不到了,就多利用圖書館吧)


這本書分成兩個部份,前部份主要在講創造力是怎麼回事,後半段在藝術家(畫家)是怎麼處理事情的。

本書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先破除「天賦」的概念,即使沒有「天份」也可以透過後天學習得到繪圖能力。這就是說,一些人常說「喔我沒有畫畫天份,所以我畫不好」這件事情是假的、暫時的,實際上可能是花的時間不夠多,一開始畫不好實屬正常。而其他的能力也可以透過努力學習上手,學不會通常都是自己對自己設限,只要找到方法突破(卸下心防)就可以。

再來談創造力這件事。創造力跟我們人腦息息相關,分成五個階段,靈感、累積、孵化、啟發、驗證。其中累積跟驗證是偏「理性思考」的範疇,而靈感、孵化和啟發是「感性」(或說右腦)思考的領域。而我們的教育長期只著重於「理性」層面(語言能力、背誦、邏輯推導),可能是這些具體明確的思考方式是對工作比較「有用」吧。而靈感孵化啟發這三點聽起來就很抽象,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我們與身俱來的能力,只不過未受訓練罷了(畢竟也不受重視嘛)。

創作力階段的簡單解釋:
靈感:腦袋浮現想要解決的問題。
累積:找資料、將資訊聚集起來。
孵化:把資料放在腦袋裡面醞釀。
啟發:啊哈,想到解法。
驗證:用邏輯思考確認解法可行性。

書中的論點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太過「理性」,在眼睛看見東西的同時,腦袋就會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資訊「過濾」並「歸類」,讓腦袋裡面顯示的影像與眼睛接收到的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得到的就也是處理過的資訊。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多,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看了一段影片就莫名其妙的突然掉淚,原因可能就是其他部份大腦背著理性在偷偷做些神秘勾當。

這邊我有個假設:我們中文為母語的人比起字母系統為母語的人更是「理性」。原因是,中文字是有字形的,這導致我們看到不同的形狀更傾向於去自動分類,把他變成「文字」來讀。基本上轉成文字以後,跟物體的本質就隔了一層關係,不真了。(這個就讓我想到,為什麼維根斯坦會和羅素說他「完全懂了」,日後再來談這個主題)

所以要像藝術家一樣看事情(用右腦思考),關鍵就是讓理性稍微退居幕後,「不要判斷」,讓眼睛所見可以回覆到他原始的樣子。書中用了幾個方法,像是把想要畫的東西反轉,用極快或極慢的速度來畫,總之就是想辦法哄騙、迷惑理性,讓感性可以冒出頭來。重點是畫的過程不要過早進入「判斷」,不要過早進入細節(因為讀取細節資料庫是理性的工作),先去感覺繪畫的五元素以後(邊界、陰形、比例、光影、完形),之後再來處理細節(這就需要畫圖技巧了)。

繪畫五元素的簡單解釋:
邊界:找到邊緣,就是畫線稿。
陰形:用ps的術語來說就是反向選取物體。(也就是空白的地方)
比例:物體與物體的關係。
光影:光線跟影子,讓筆下的物件活起來的關鍵。
完形:這感覺超柏拉圖的,就東西本來的樣子。

書中有一大部份在談「類比畫」,就是可以從我們的畫中讀出很多背後的故事。不只是話中有話,畫中也可以有很多話。(好拗口XD)簡單來說,把自己的眼睛切換到藝術家模式以後,就能讀出更多有趣資訊了。

不過很多時候真的很難解釋這些抽象的東西,轉成理性敘述就變調了,難怪很多人都說用「電影」才更能表現思考。畢竟在想事情的時候(就我自己的經驗),除了單純邏輯推演那種,確實有更多時候都是用畫面在想。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有種誤打誤撞的感覺,覺得我把繪畫當作一個積極培育的能力真是選對了,可以刺激到我腦袋裡面不屬於理性的部份。哈哈,太開心了。(註:其他的技能像是音樂、舞蹈、抽象的數學(科學)語言、電影之類的也一樣可以,所以才會有人說「興趣」很重要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