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用科技收租的網路新地主,正如何危害人類社會?

What’s Yours is Mine:Against the Sharing economy
作者:Tom Slee
譯者:李婉瑜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16/04/26

一直到現在,分享經濟都還是滿夯的流行語,先前也因此找了幾本書來研究一下。這本是友人推薦的反方論點,主要的觀點是在講分享經濟一詞本身就充滿矛盾,以及漂亮話下面的真實面貌。讀完以後讓我換了個角度、重新思考了一下,確實算是本滿醒腦的書。


分享經濟的矛盾點在哪裡?主要是這詞把兩個概念相差很遠的詞拼在一起:「分享」以及「經濟」。分享,我的解讀應該是把家中用不到的閒置設備,或是自己的閒置勞力拿出來給大家用,是一種「我的就是你的」的概念,滿慷慨的。經濟,是指透過成為一個自營商,提供服務來換得金錢收入,就概念上應該是賺越多愈好。分享經濟就結合這兩個概念,試圖創造一個人人有錢賺的烏托邦社會。

現在看到烏托邦社會就有點毛毛的。理想歸理想,實際上運作真的能那麼神奇嗎?書中就舉出許多反例,特別是最有名的兩個廠商:airbnb以及uber。

談談airbnb

airbnb,創立的時候是分享家中的空氣床給要參展的民眾,於是便打著這溫馨溫暖的訴求,擴大營業規模到成為一隻巨獸。當然,這樣貌就與本來的溫馨版本有點不同,除了鑽各地城市民宿法規的漏洞、抽取國外旅遊稅以外,我自己覺得最可怕的是,擁有較多資本的「房東」,可以因為把房子放上airbnb比較好賺,就把原來租給無力購買房子的較低收入者給趕走,形成了一種「機會成本式」的排擠。就「理性」考量,當然是選賺錢賺比較多的一邊。

更可怕的是,一些擁有大量資本的人,可以去各大旅遊名景點購買有潛力的「標的」,再把他們放到airbnb上出租,成為一種投資的手段。這樣就使得房價持續增加,買不起房的人除了租不起以外,也更不可能買的到房子了。原先airbnb的溫暖訴求,房東與房客們共享空間的型態,只佔了全部房型的3%,而大宗的還是整棟出租的房型,見到房東的機會大概就只有面交鑰匙,或甚至只有線上聯絡而已。原來的溫馨哪裡去了呢?


談談uber

先前在台灣也鬧滿大的。uber的主要訴求是用科技來有效率地媒合供給與需求,不但能解決叫不到計程車的不便,也能使自駕者有些額外收入可以賺。同時,也打著開uber可以賺大錢的夢給各位司機,並且運用評價系統來淘汰不適合的會員們。聽起來很棒,這些都是好事,但一樣的就是這不是事實的全貌。

首先就是uber是透過促成大量媒合來賺取手續費收入的,他自然要讓機制更容易達成,也就是會想盡辦法誘使司機們接更多的單。除了app設計讓司機會接了又接以外,也設計了不能拒接超過10%的機制,讓人必須得一直待在路上等乘客。司機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路上開車,收入卻不如預期。原因是uber並沒有負擔汽車的保養、保險等費用,同時,司機並不是「員工」而是「夥伴」,所以也不須適用勞工相關的法規。

簡單來說,就是壓榨司機,把這些搾出來的利潤空間據為己有。評價機制也因為「相互評分」的關係,使用者根本不太會去「懲罰」彼此,而uber司機需要擁有4.6以上的評價才能繼續營業,這也使得要靠uber維生的保障更少了。(呈現J型分佈的評分參考性也比鐘型的還差)


我的結論

讀到一半就讓我想到歐威爾寫得動物農莊,一樣的是打著很多理想的大旗,但實際上運作卻是漸漸地把這些意義給換掉。分享經濟的本意是要讓大家共用資源、互蒙齊利,被資本家介入之後,就變得「與從前都是一樣的」,一般人還是不能從資本主義裡面「解放」出來,成為真正的自由人,還是跟以前一樣,有錢人繼續有錢、繼續剝削著勞工階級們。談到了錢,一切都變質了。或是說,談到了錢,就得要回到「商業」的本質上,在商言商。

不管如何,我還是相信人性裡面是有善良的成份在,還是可以用一種情感的訴求來驅動人們去互相幫忙。但談錢就是傷感情,本來想要做的就因為錢的關係變得不太一樣,好像我做這些都是在考慮利益一樣。

總而言之,幫助人什麼的還是得去做,錢也是得要賺,但是把這兩個湊在一起似乎就不是那麼搭。這實在是個值得繼續想下去的好問題啊。


相關讀書心得:

物聯網革命 零邊際成本的社會使得共享的趨勢逐漸成型
共享經濟時代共享型企業 打不過就加入,共享經濟體要怎麼運作
平台經濟模式 實際營運一個平台需要知道的概念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 動物宣言一點一點的被大改造。
1984  講到烏托邦就不能不提這本,我愛老大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