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香蕉週報 #7 有點成績

寫在前面:

想說這邊應該是類似雜誌裡面編輯的話之類的部分,可以稍微談一下最近的生活、一些新聞之類的。是說寫週報的目的除了對我的近況做一點小更新以外(有嗎),也就透過這個平台來講一些五四三,所謂「我想談的」東西。可能是這禮拜我在讀編輯相關的書的緣故,一邊看就一邊想怎麼樣來對這裡做點更新,而且將書中提到的東西拿出來用其實感覺也滿不錯,讓我自己可以「做中學」。總之,希望我可以寫出我想寫得,讀者們也能看到想看的。

讀書心得回顧:

我真的有傳達到我該講的東西嗎?我回頭看看我的讀書心得,雖然「感覺」起來是更用心的在寫,但我真的有寫到重點嗎?這樣的念頭突然閃過我的腦海裡面,可能是跟朋友聊到為什麼我要讀那麼多書的關係。想了一下,我讀書的目的最初只是為了「多讓自己思考」,因為在閱讀的同時,腦袋會跟著想一些事情。不過看得東西多了,野心就愈來愈大,就想說乾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名詞真好用),於是就廣泛涉獵各種有興趣的書籍,想辦法化為己用。

原來的讀書心得也就真的是純心得,沒有談什麼書得內容,單純就我想到的事情來做抒發。這樣的作法也挺不錯,可以訓練自己論述事情的能力,但就少談書中內容,之後想要回顧就會比較難想。畢竟我還沒有辦法只看一遍(頂多兩三遍)就把書的內容給記熟,只好利用寫心得來做我的第二大腦,「順便」分享出來給大家看(反正我都會寫,不po白不po)。

也沒有那種「我看了那麼多書,所以我比其他人還要厲害」的想法在腦海裡面,沒空想那麼多,就單純喜歡看書而已。要比也是跟過去的自己比,有時後會覺得「我又變得更強了」,也算是件開心的事。

這禮拜看的兩本書都滿硬派的,講真的我覺得我沒有寫的很好,可能我功力還不夠吧。但想想第一次嘗試寫這樣的主題難免會有點卡關,只能說再接再厲,多想想要怎麼樣弄得更好吧。(我也試著直播我寫的過程,還滿容易分心的... XD)

封面特輯:有點成績

四月底的時候去考了多益測驗,想說看一下現在的英文程度到底在哪裡(咦),然後成績通知這禮拜寄到,結果還ok(考完的當下覺得應該考得不怎麼樣),我確實變得強了一點(跟大學畢業那時考的成績相比,提昇了20%)。不過這似乎不能「證明」什麼,頂多就是對於這小部份的商用英文我還算熟悉吧。

然後想說我的健身也該有點成績,於是就去測了身體組成份分析。跟去年同期(健康檢查的時候)量的數據比較,我體重少了16%,體脂減少7%左右(粗粗的估算)。看起來雖然好像有點成績了,但距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前面的路感覺愈來愈難啊,看來得要多想點方法繼續拼。(而且最近練功心中會產生一股莫名的恐懼,可能是練過頭了,確實也該要想一下怎麼樣來調整。)

仔細想想,有了這些「成績」以後(滿具體的都是數字),真的可以定義清楚自己的模樣嗎?

一方面是想到「冒牌者症候群」這社會現象,覺得自己不管在哪裡其實都「沒什麼」,即使唸了點書、腦袋裡算是有些墨水,但會懷疑這些實際上有用嗎?會這樣的原因,主要就是「被社會規範」定義了,因為別人都說這樣沒什麼,「唸台大沒什麼」,所以自己就覺得好像是這麼回事。想想這也是因為不主動思考的關係吧,少了點自己的想法(或說清楚、批判性的思考),當然別人說什麼就容易有「說服力」。實際上真的是那樣嗎?不見得吧。

一方面是覺得不管怎樣,自己都該是「自己」來定義。畢竟路要怎麼走,可以選擇的方案其實也不少。即使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選擇,但硬要生出來一點「具有個人風格」的客製化路線還是有機會(不管怎樣都要讓選項增加到三項以上)。讓自己走過的(以及即將要走的)路來定義自己,透過這些經驗過的事情,也才能「具體」的刻劃出自己的樣貌吧。

當然給自己定義(自己主導)的風險就在容易拖延(人的惰性啊)。解決拖延的妙策就在於「擬定目標」,要讓心中有點期許,或許還要添加一些美好想像,這樣就能在內心裡面產生一些向前的動力。反之,沒有想好的話,就會不知所措,「接下來該怎麼辦呢?」這樣的問題就容易跑出來,然後生活變得一團亂、大爆炸,然後就只能一拖再拖,過廢物人生了。(可怕)

所以有了這些成績以後,也只能看出「目前在這個領域上差不多就到這個程度」,之後要走的路還長、要學的東西還多著,也只能戒慎恐懼、努力不止,現在的我還太淺了啊(差的遠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