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拖延心理學: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

Procrastination: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作者:Jane B. Burka、Lenora M. Yuen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跟這本書的緣份是來自於批踢踢的書板,讀到一篇讀書心得覺得很棒,就順手跟圖書館預約來拜讀了。原先我以為自己算是一個比較不會「拖延」的人,大多的事情都是想的差不多就著手執行了。但其實「拖延」的因子隱藏在各種生活細節裡面。於是一邊讀這本書就覺得有種被打臉的感覺,透過這本書整理的各種拖延症狀及原因,整理自己的生活步調,算是滿有收穫。


這本書主要分成兩個部份,形成拖延心態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案。基本上,拖延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把事情拖得很長才做完,甚至是放在那邊都不做,這些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一些小事情像是不處理電話帳單就被停話,一些比較嚴重的事情就像是工作上的事情拖著不做就會影響績效。事情放在那邊,是不會自己變好的,多少都要想一些方法來解決。當然,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適時的求助他人也是相當很合理的手段(甚至是必要手段)。

形成拖延的各式原因,包括完美心態、想要獨立(避免被控制)、人際關係壓力、害怕成功等等。拖延的心態大概長得像是這樣,假如我做了那件事情以後,就會造成某某影響,而那樣不太好所以我先不要做。這某某影響就是上面提到這些,自己的完美形象破功(若是結果會不盡理想那乾脆不要做好了,全有或全無的心態)、沒有自己的空間(想要擁有主控自己的行為,所以就亂來、放縱一點)、自己的成功會讓別人觀感不佳(忌妒之類的)或觀感太好而招致不幸(做太好事情就都丟給我,那就不要做好了),或是把事情快快做完就不好玩了(享受在最後關頭處理事情的壓力跟成就感)。這些「藉口」就逐漸在心中形成一股強大力量,算是往成功之路邁進的一大阻力。

當然還有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現代人實在是太不專心了(就是我本人的主要症狀),生活周遭充滿干擾,讓人做事情很容易分心先去處理一些「感覺比較開心」的事情,所謂「正事」就拖在那邊不處理,自然就影響了時程。對付這個的方式先前在「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也有看過類似的解法,就不多講。

不管怎樣,要知道「拖延」的結果影響最大的不是別人,把事情拖著不處理到時候受苦的絕對會是自己。那該怎麼辦呢?書中後半段提供的解法我覺得還不錯。首先就是要先能夠了解自己狀況,當然不是光用想的,書中的建議是把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用時間表登記下來,就能在手邊擁有「具體」的數據來做檢討。了解到現況之後,再來跟想要的目標做點比較,就能衍生出一些改進的策略(跟規劃)。規劃的原則就是,把一個案件儘量拆解成小區塊(15分鐘之類的),把事情弄單純、具體一點,先讓事情開始處理,之後就按部就班、一次一點也能把進度推進。當然這不可或缺的是持之以恆的毅力,就不用心急慢慢來,一點一滴累積習慣,並且要時常檢查自己的狀況有沒有在軌道上。

而心態上就是不用害怕失敗,每一次的「嘗試過程」都是在增加自己的經驗。就像是學習游泳就一定要跳下水,學開車就一定要在路上行駛,表演也要經過很多次的練習跟彩排,若是害怕失敗而不去嘗試,那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太樂觀。事情也不必要全部都「自己」來搞定,找個同伴(或是幫手)一起把事情規劃、處理好,也是一個滿不錯的解決方案。

當然除了處理自己的「拖延」症狀以外,書中也提供了一些對付擁有拖延症狀夥伴們的方法(當然不是幫他做)。基本上「做就對了」,這種話只能跟自己說,跟別人講的話就像是在嘲弄別人能力不足。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引導」他們前往正軌,畢竟這些「別人」也是各自獨立的個體,該為他們自己的人生負責。能做的就是幫忙設定一些目標(期許),跟達成或未達成的結果,並且給出自己對於這些事情的評價。不用太過情緒化,就單純就事論事就好,「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如果別人真心要拖的話,強求也是很難改變,只能「期許」他能夠醒來了。

最後來個結論,提醒一下我自己,就是要知道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要事優先),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樣就不會差到哪裡去了吧,繼續加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