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尋找萊拉

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
作者: Robert M. Pirsig
譯者: 呂麗蓉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8/11/01



其實我本來不知道 Pirsig 他在寫完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以後有出續集,是某天讀網路文章的時候看到有人推薦才知道的。想說第一集我滿喜歡的,喜歡那種在旅行的時候與自己內心溝通的感覺,而且試圖自己建立架構來詮釋世界這點也滿有趣,就也順手跟圖書館借來看了。這本書的出版日期跟上一本差了快20年,但能感覺到作者想要在書中表達的東西比起上回可以說是更狂了一些,進一步把上一本書裡面提到的素質觀念做更全面的應用,算是有符合我讀本書的預期。



主角跟上回一樣是裴卓司,這回是在駕船前往佛羅里達的途中,偶遇一些人生中的過客們發生的故事。比起上回的父子間感情的交流,這次的情感面偏重在男女間的情慾關係,以其這之間衍生出的哲理。也因此,這次的主角除了裴卓司以外,還多了個女性代表「萊拉」。跟富有哲理、充滿知性的裴卓司比起來,萊拉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生物性的、充滿誘惑的,是個依照自己想法、本能性過日子的狂人。

就這樣,故事一邊講航行時在水面上碰到的狀況,一邊講兩個人之間的相處,而空檔又是主角的內心世界,以談論素質論為主,也就是作者試圖建立的世界觀。旅程的風光是讓人讀起來比較輕鬆的地方,每次讀到這邊都能鬆一口氣。而比較有小說味道、能讓人感受到劇情起伏的部份是與萊拉之間的故事,像是邂逅、爭吵、翻雲覆雨之類的,讀起來讓人比較血脈噴張一點。而探討哲學的部份(以及引用相關文獻),讀起來比較硬派、比較花時間心力,不過也確實能刺激我的思考。交差的讀這三個部份,也著實讓我滿享受的。

主角裴卓司的身份是作家,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故事中他正在寫一本關於印地安人的書。而印地安人的生活型態,在本書的對照組是維多利亞型的人。印地安人個性直率,用字遣詞也比較直接、直覺。而維多利亞類型的人就是比較附庸風雅,或者也可以說是比較庸俗。書中對這兩者做了很多討論,最後延伸出一套體系來談。而他寫作的方式是使用字卡來筆記,除了書中各個主要章節主題以外,也有一些輔助用的功能性字卡。像是「程式」(用來提醒自己、記下做事方法的的卡)、「未解之謎」、「雞肋」等等,這個觀念我覺得滿好的,也算是某種工作法的參考。

而另外在書中我覺得印象比較深刻的部份是在談研究的「客觀」論,作者認為,若是不斷地強調研究的客觀性(特別是探討人類行為的),很容易只摸到「看起來的樣子」、「想像的樣子」,並沒有辦法理解的很深入透徹。畢竟有很多部份是必須要投入其中,真的跟著去生活、體驗,才能理解的。而作者更進一步解釋,如果以素質的角度來看,或許不用分主客觀,畢竟一切都是相對來說的,剖析、理解物體的本質或許是更重要的事情。

作者這樣試圖建構自己價值體系,並以此來詮釋世界的作法我覺得很佩服。雖然這樣跟一般的「學術」路線不太一樣,一般的作法就是飽覽古今的群書以後,再站在巨然的肩膀上來發展自己的學問,但如此的作法也容易陷入框架之中。而建立自己的想法,難點就是無前例可尋,也很難找到能理解自己的知音。可能就會當個孤獨的開創者,像是發現地球是圓的以後又不被大眾理解,或是被認作是個瘋癲的人之類的。或許是因為人性本來就迷性權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得花很多功夫才會讓大家信任。

這本書比起前一本更具禪意,最後甚至用了素質就是dharma作為其中一種解讀。主角本來想要透過乘船旅行想要達到的,也是一種脫離世間繁華、一切都靠自己的過程。畢竟在船上真的是離群索居,想要聯絡上不太容易(在作者寫作的年代還不流行手機),或許就真的能進入某種深度工作模式吧。


相關讀書心得: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作者的成名作。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對世界多點體諒,懷抱著開放的心態活吧。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 好好工作的參考。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 +1 或分享。
若要得到最新發布資訊,可以訂閱本部落格或追蹤我的FB,謝謝。

留言

Joseph Hsu寫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 +1 或分享。
我是用手機進來閱讀的。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或按鍵可以+1。
只好在留言區 +1。
紀伯寧寫道…
感謝留言,加一好像是之前google+的功能,我改一下簽名檔好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