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那麼難喝,為什麼還是那麼受歡迎呢?



酒的味道其實沒那麼好。之前在書上讀到,如果把酒拿給小孩子嚐嚐看(適當範圍,或許就一小口吧),他們的直覺反應幾乎就一定會是「這什麼難喝飲料」,然後擺個鬼臉之類的。而這種難喝的味道,就算是長大以後還是不太可能變得「好喝」,這就是為什麼喝酒的時候,不是加點冰塊,就是要添加一些香料水果之類的東西調味才能喝,因為這樣才能變得比較順口啊。


添加冰塊的原因是低溫可以降低舌頭的敏感度,就比較難嚐到味道。這也是為什麼吃口味重的東西,要吃涼拌的比較好吃。而加入其他的香料水果就是用其他的味道蓋掉酒味,就跟小時候會吃的那種「裹著糖衣的藥」概念類似。

那為什麼酒精飲料還是那麼受歡迎呢?如果不好喝,應該賣相很差才是吧?經過這陣子的苦思,我覺得這不是只有單一的原因,或許可以從幾個觀點來稍微討論一下。

首先就是酒精本身帶來的效果。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幾杯黃湯下肚以後,頭腦就會變得比較遲鈍。應該說,意志力(去判斷、決策的部份)會變得很弱,不是什麼都答應、就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也就是說,喝酒能讓人放鬆,就是減少大腦思考的能力;既然無法思考,眼前就只剩下放輕鬆這條路了(一時間也想不到其他的解法,就說了沒辦法思考啊XD)。

除了放鬆帶來的開心感覺以外,如果是跟三五好友一起飲用酒精飲料,會帶來一種「同舟共濟」的感覺。本來不熟的友人,在放下面子(或是說拿掉面具)以後,就變得親密了起來。酒精在大腦之中,能夠產生與「交朋友帶來的快樂」類似的作用,讓人能夠透過酒精這個媒介拉近彼此的距離。「有酒就有朋友」,這話可是一點都沒有錯。

當然酒精還有一些額外的好處,像是增加血液循環之類的,但壞處也不是沒有。其中一個最令人討厭的,就是喝太多會嘔吐這件事情。身體能夠接受的酒精濃度有限(與體重正相關),喝到極限以後,體內的機制就會自然想要排除掉多餘的酒精成份,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吐出來。但因為酒精喝下去以後到進入血液循環需要一些時間,所以這「極限」是沒辦法用感覺的。或是說,感覺到極限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再來就抓兔子抓到不行。(不過這對身體比較好,比起沒有排出的狀況,比較不會有生命危險。)酒精濃度在身體裡面太多,另外一個討厭的地方,就是人體內的機制會取得身體主導權,本來控制自己的意志力就會消失(或是變得很小很小),於是就會產生路倒之類的危險事件。所以如果有看到酒醉(狀況不好的朋友),還是要想辦法多幫點忙才是。

過一陣子酒醒以後,人生雖然還是得繼續過,但通常都會宿醉之類的不太舒服。頭昏腦脹、頭痛,然後思考還是很緩慢、意志力仍然薄弱。本來應該正常運作的功能,就還是會有一段時間沒辦法跟上。這點很煩的是,必須要多花一些時間來讓身體恢復,而這也會使得本來的計畫被打亂,該做的事情都不能做,硬要做的品質也是不太好(或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努力)。

就像一開始說的,酒精並沒有辦法讓人思考變快,反而是放鬆、變慢。所以並沒有什麼「刺激創意」的功能,反而是把一些限制拿掉的那種「創意」(什麼都好喔的那種)。

喝酒這回事情,或許還有一些社會上的象徵意義在。酒量強的人,也能夠帶來馬太效應(光暈效應),可能就是能力強、長相好、有錢多金什麼都好的人選之一(畢竟強者什麼都強,雖然這沒什麼邏輯但還是有很多人這樣想)。也因為人就是愛比較、愛競爭,你喝一杯我就要喝兩杯,或是讓人喝到顯露醜態,藉此「證明」喝醉的人是一個弱者(相對來說沒有倒的人就是強者)。酒場如戰場,看來還是不能小看人性。

總歸一句,酒之所以會存在,是有很多層面的意義在的。酒的味道雖然不好喝,但喝久了也就習慣了。有了經驗之漏就能夠開始分出一些細節,泥煤味花果香,是讓愛喝的人去認識酒的一些細節,如此一來就能夠多一些話題性。酒本身雖然還是不太「好喝」,有了這些故事以後,或許就能夠產生一些情感連結,把人跟酒拉近。如此一來,形成自己的品味以後,就有了愛喝酒的理由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