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
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 A Crash Course on Making Your Place in the World
作者: Tina Seelig
譯者: 齊若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09/11
跟這本書的緣分是這樣,朋友在一次聚餐後塞了這本書給我,說內容有趣要我讀看看,想說無妨就這樣開始拜讀了。本書主旨在講人應該要勇於突破框架的心態實在是好處多多,但也要記得不斷地檢視自己、對自己誠實,對自己的人生好好負責。這樣的觀念我想不管幾歲都該看看,給自己一次機會來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狀態也好,是本讀起來獲益良多的好書。
突破框架
與其他教創意的書不同的是,本書並沒有在教如何開發出創意提案的方法,而是在講述擁有一個開闊的心態會有什麼樣的好處。書中有很多案例都是用一些很有限的資源來換取最大的報酬,像是用5美元、迴紋針、便利貼等起始資源,想辦法賺到最多的錢。如果眼睛裡面只看到這些「限制條件」就會發展得很局限,像是把5美元拿去買樂透之類的來祈求好運來臨。但如果心念一轉,重新定義問題以及檢視自己擁有的資源,往往能發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解法。(不把問題的焦點聚集在用錢投資上,而是看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很多時候人的視野會被這些「限制式」弄的很狹隘,像是覺得自己沒錢、長得又不帥,就不可能與心目中的理想對象再一起之類的。但如果能夠重新定義問題、發揮自己的優點,或是把眼光放遠一點、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自己的狀態,或許就能得到一些創新的解法也說不一定。
除了自己綁住自己以外,其實人也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期待」所綁住。一是制度的綁架,像是考試制度的設計,讓人只讀考試會考的部分,考試不考的地方就略過不讀。二是家人的期待,家裡的人希望自己去做醫生、律師、公務員,就按照那樣的期望走那樣的路。三是社會的眼光,學生就該好好讀書,如果愛玩就是壞學生。諸如此類的,其他人都很愛指指點點,但自己的人生終歸是自己的吧,其實也沒什麼必要去「怪罪」別人(那些都是藉口而已),別人給的意見參考參考,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上。自己的人生自己過,要對自己負起責任。
幸運方程式
作者以歸納的方法,發現受到幸運之神眷顧的人都有一些共通特色。第一,觀察力敏銳,總是能注意到一些小細節、能夠察覺氣氛的微妙變化,進而挖掘到一些蛛絲馬跡般的機會。第二,開放的胸襟,能夠擁抱一些可能性,進而擴展自己的視野以及能力範圍。第三,友善的個性,給大家留下好印象,儘量別與人交惡,或許能從弱連結獲得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外好處。第四,樂觀的個性,相信事情會往好的方向轉的,這樣也會比較積極主動、大膽一些吧。
看待世界的眼光是自己能夠決定的,減小自己的盲點便能讓自己的決策做的更好吧。
勇敢跨出舒適圈
幾近所有學習都是透過失敗的經驗一點點累積上來的,所以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連嘗試都不敢。反正鮮少有人能夠第一次就做的完美,大多數人的第一次總是做的零零落落,那無所謂,至少有些東西做出來就能檢討。就像是買樂透一樣,期待中獎以前至少要先買彩卷吧。如果不踏出舒適圈,就也不可能突破、變強,也沒有學習的可能,畢竟學習本來就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但如果一直失敗,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收手」呢?這其實也沒辦法說的準,只能對自己誠實,探索自己的內在是否仍有熱誠追尋那些原來設定的目標,如果還能燃燒下去,那就放手去做吧。如果撐不下去了,就及早做個檢討,好好的重整旗鼓也不錯。
來點結論
就像之前一樣,一邊看這種書就會一面檢視一下我自己的人生。確實我有些地方做的不錯,像是聆聽自己的心聲、對自己的人生好好的負責這部份就還行,但我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像是很多時候不夠勇敢、很多時候不夠努力。總之我也透過這機會好好的做了個反省,反正過去種種也沒辦法改變了,就把心態調整一下,好好的活在當下吧。
相關讀書心得
把成功變成習慣 把目標鎖定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全心投入,就會是人生的正道。
更快樂 時常感謝周遭的人事物也是一種令人快樂的方法。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正格的學習絕對不輕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