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法式誘惑:賞—法國人如何玩味人生 探—法國文化的幽微精髓
La Seduction : How the French Play the Game of Life
作者:Elaine Sciolino
譯者:徐麗松
出版社:八旗文化
當初會看這本書是因為跟朋友進行書櫃交換活動,瞄了一下這本好像很有趣就借來看了。作者是紐約時報派駐法國的記者,為了撰寫本書,她訪問了許多政商名流關於各式「誘惑」的問題,再結合她自身在法國的經驗,多少揭開了一些為何法國會是法國的成因。在讀了這本書以後,應該是會對這文化古國多一分的認識。
這本書也就是這樣,是用「誘惑」來詮釋法國文化。誘惑這個詞(在中文裡面)好像多少有點負面,但對於法國來說,誘惑(La Seduction)算是滿中性的一個字,書中也有說明,用「吸引、影響或說服」來詮釋這個「誘惑」或許更貼切。按照書中的角度,法國人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誘惑」:把這種充滿感官愉悅、細膩性以及神秘感與遊戲特質的行為, 放在生活的各種層面中。不只是勾引他人的情色關係而已。也包括吸引群眾(行銷廣告),甚至是政治人物也要「誘惑」群眾來讓大家把票投給他。
這邊就我覺得書中幾個比較有趣的點來做重點整理:
調情:
「法國歷史上有很多人都偏愛牛排滋滋作響的聲音,而非真的去吃那個牛排。」法國人很喜歡調情,就是去設法誘惑他人,使之與自己產生連結(當然不只有肉體上的,但肉體也很重要)。所以即使只是出門買個菜,也要把自己打扮好,說不定就能碰到一些意外的緣份,而在街上去稱讚別人長得很好看也是相當稀鬆平常的事情。書中有提到幾個勾引別人的方法,滿有趣的。眼神、言語、吻、簽約四個步驟。細節我想我是說不太清楚,不過就是一步一步堆疊,讓兩人之間的情愫持續升溫。比起美式作風的強調激情(功能性),法國人的節奏比較慢一點,喜歡多一點細節。
書中也不斷提到要能夠「誘惑」,一定要留一些「想像空間」。比方說,即使是情人之間,通常不太會大剌剌的把裸體給對方看,一定是要留下這些「祕密」,才能不斷地有東西去吸引對方。
思想:
法國人似乎很強調「理性」,喜歡思考知識、推理,而非直接了當的給出結論。這可能是受幾個法國哲學家影響的緣故,特別是「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相對於直接、強勢的給結論(效率),法國人更喜歡去溝通細節、去思考這些事情是不是合理的。即使到現在,也有「社交沙龍」這樣的場合,就是讓參與的每個人可以談論一些具有深度的議題,聊哲學、聊政治、聊最新的科學發展。除了聊這些感覺起來很有想法的話題以外,法國人也喜歡進行唇槍舌戰,特別是講話中帶話的二級話語(雙關語)。
感官:
時尚、香水與美食,似乎就是可以包含大部分法國文化的主題。法國人的穿衣品味,就作者個歸納整理,採取一種「強調重點」的方式。就是說,不會全身都穿同個顏色、或是讓全身都是重點,而是會刻意突顯某個部位。比方說今天強調嘴唇,全身上下可能就只有唇彩會上紅色,其他部份就低調一些,來襯托出主角。
而香水的章節講的很玄,畢竟香氣算是很難去理性分析,只能靠鼻子去聞、去想像感覺。而每個人都會有喜歡的味道,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味道,能夠帶給別人關於自己的記憶。通常不會弄得「真的很香」散發出氣味濃郁的強大氣場,而是帶著淡淡的清香,讓別人跟自己很接近的時候才能聞到那樣。或許也是增加一些好玩、一些自己的個性吧。
法國的美食文化有被申請成世界文化資產,法國人也以自己國家的食物為驕傲。這也代表他們對食物很講究,當然這也包含美酒(特別是葡萄酒)。書中有提到一段趣聞是這樣,法國總統在當選後的酒會裡面喝的是啤酒而不是葡萄酒,就被社論抨擊到不行,這大概就是法國人的堅持吧。
政治人物:
對於政治人物的看法,比起個人能力,法國人對於個人魅力的要求更多一點。政治人物也必須要去「誘惑」群眾,在競選的時候,刻意與台下觀眾進行眼神交流似乎更能增加自己的支持度(比起提出更具體的政見作法)。另外比較特殊的地方是,或許是因為文化的關係吧,法國人滿能接受政治人物「偷情」的,這似乎是從皇室延續下來的習慣。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也喜愛談論八卦,而政治人物的性能力強弱似乎與其「誘惑」能力具有顯著相關,八卦傳聞愈多或許就代表他愈吸引人。
結語:
這本書滿大本的,很紮實四百多頁,花了我大概兩三個禮拜才看完。內容大多是作者對於法國的理解,讀到後面其實有點膩(因為感覺起來重複的部份也滿多的)。不過比起粗淺的講解「文化」概念,這本書算是顧到滿多細節的(特別是一些政商名流的部份)。推薦給想要從不同角度來多了解一點法國文化的人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