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動機背後的隱藏邏輯(TED Books系列)
Payoff: The Hidden Logic That Shapes Our Motivations
作者: Dan Ariely
譯者: 劉復苓
繪者: Matt R. Trower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7/11/29
購書連結:博客來
這本書是TED系列的,以一個能夠輕快閱讀的前提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補充各自精彩的演講影片無法講到的地方,滿足想要知道更多、更深的需求。而本書也維持系列一貫的清爽風格,小小本的確實不會造成什麼負擔,滿適合隨身攜帶,作為打發零碎時間的知識讀物也不賴。
本書的TED演講:
動機,也就是人們做事情背後的原因理由。擁有愈多動機,或許就能驅動人做出一番愈大的事業。所以說,愈是了解「動機」,就愈能妥善處理自己、工作、人際關係等等。直觀來想,根據亞當史密斯那套經濟學的概念,給出愈高的價碼、愈優渥的報酬,似乎就能驅使人做出更多事情。但本書就在講,事情似乎不是這樣。
動機(或是說人性)的運作方式本來就不是簡單公式能完整表達的,影響動機的要素相當複雜多元。除了金錢這樣的誘因以外,還有一些很重要的部分像是「意義」。意義這詞滿抽象的,簡單來說是指人們「感覺」到自己工作有價值。作者針對這點設計了幾套西西弗斯式的實驗,用意就是在測試人們若發現自己在做白工,會不會影響做事情的結果。實驗結果都是肯定的,做白工會使人意志消沉,沒兩下就不想幹了。
而要「產生意義」最簡單的做法是投入時間、精力,讓做出來的東西跟人的連結提升,就像是買ikea的傢俱回家組一樣,雖然不見得組得很美,但就會特別有感情,怎麼說也是自己的心血啊。意義還有另一種型態,就是做那件事情本身就是愉快的,只要做了就會感覺很有意義,比方說單純因為喜歡運動所保持的習慣,就會比為了某些特定目的(像是減肥之類的)還要容易持續下去。
當然,對於一件事情的掌握度愈高,也會愈覺得有意義,比方說辦公桌若是能夠自己佈置、工作時間能夠自己調配,就會覺得自己的支配感更高一點,也就愈能投入自己的工作。
為了避免讓人有做白工的感覺,除了給出金錢這類的實質誘因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呢?作者針對這點也做了實驗測試,結果發現,若是在做完工作以後,能夠得到肯定、或是讓家人朋友能夠共享成果,動機的增加幅度都比單純用錢獎勵來好。當然,金錢獎勵跟什麼都沒有比起來還是聊勝於無。
是說金錢會把很多原本抽象的事情變得很實際,比方說我做一份工原來不知道該怎麼衡量成果,但老闆給我五百塊我也接受了,那這份工就是五百塊。下次再做一樣的事情,我就會有應該能拿到五百塊的期待。若是拿不到,就會期待落空、產生做白工的感覺,進而使得做事的意願降低。
所以說,一份好的工作是能讓人感受到充分意義的。反過來說,只要能讓人充分感受到意義,就會是份好工作。若是能實際看到、體會到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就會讓人更願意投入其中。畢竟沒有人是喜歡做白工的嘛。最後引用一段道德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一書寫的文字做為結語好了,願大家共勉。
「愛、意義和聯繫,是人類嚮往的最高終極目標。我發現了詩歌、思想和信仰必須傳達的偉大秘密:人類透過愛、在愛裡得到救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