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
作者: 竹內オサム
譯者:鐘嘉惠
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09/11/20
第二季第二次的書生讀書會主題是被神格化的人,出發點是想找一些歷史上被賦予神明般地位的人,研究一下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神一般的存在。我找的是被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1928~1989),是日本戰後故事漫畫的先驅,擅長使用電影一般的分鏡手法來敘事,留下了極大量的作品(講談社出版的手塚治虫漫畫全集一共400冊),也對其他的漫畫家們造成了莫大影響。不禁讓我好奇,這樣的傳奇人物是怎麼樣橫空出世的,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想我可以稍微有點抓到一點重點吧。
本書的作者是手塚漫畫迷,但並沒有以崇拜的角度來敘事,反而像是記者一樣引用多方說法,包含手塚本人的回憶錄、相關登場人物的訪問等等,試圖重現手塚當年的情景。細節很多,讀起來其實不是很輕鬆(因為怕看太快就漏掉一些重點)。以下就先對手塚的生平做個整理。
小時候(出版漫畫以前的時代)
手塚治虫(本名手塚治)出生於1928年(昭和三年)的富裕家庭。爸爸喜歡買一些新潮的東西,像是相機、攝影機、投影機之類的,家中也有大量的藏書及影片。而母親則是照顧有加,不但是在態度上支持孩子的興趣,更是用行動去各種幫忙,像是帶著手塚去找出版社之類的,可以說是相當愛護孩子。這樣的家庭除了物質上讓人完全不用擔心以外,也給了手塚許多創作養分。
初出茅廬(進入醫專以後,約16歲)
手塚從小就會跟朋友們分享自己的漫畫作品。而進入醫專開始積極向報章雜誌投稿,更與出版社合作出版許多「紅皮漫畫」(單本漫畫)。從16~20歲這個期間,出版了32個、共計36冊的作品。這些作品就現在的角度來看,很多都像是在練功,主要是嘗試各類型的題材以及畫法,其中代表作品是新寶島(構成 酒井七馬 作畫手塚)。
上京畫漫畫(20歲以後~30歲)
這時期就在週刊、月刊雜誌上連載漫畫作品。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像是有少女漫畫先驅之稱的緞帶騎士、原子小金剛、森林大帝等等。但這樣畫漫畫的生活其實相當忙碌,也會因為市場而限縮自己的創作空間。據說手塚在連載期間每天的睡眠僅有1小時,醒著的時候都在工作。手塚所追求的漫畫世界是不只有歡笑、淚水還有夢想,更具有思想體系的世界。但報章雜誌對他的要求卻是,把最受讀者歡迎的元素全部拼湊在一起湊成作品。槍戰、群架、淚水... 等等。只是畫這些東西並不像是個「藝術家」,反倒是像個工匠一樣,做出大家喜歡的作品。或許這就是手塚一直在跟晚輩們提醒「不要做漫畫家」的原因吧。
動畫夢時期(30~40歲)
手塚在30歲時,已經是相當具有名氣的漫畫家,也是在這時開始被稱為漫畫之神。但此時日本開始對漫畫這類的文創作品進行反思,手塚也被這波風潮燒到,說他的作品裡面有很多不適合小孩子閱讀的畫面出現。手塚雖然有反擊說,如果沒有那些吸引人的元素(不適當的東西),漫畫就會變的很無聊,但仍然受到影響(畢竟漫畫的銷量下降了)。因緣際會之下,手塚從小就在心裡面有股動畫夢(因為他很迷迪士尼動畫),就在這時設立了動畫公司,開始出版動畫作品。作品相當暢銷,但因為不斷擴增規模,最後仍經營不善倒閉。
中年的回顧與反思(40歲以後)
手塚在這時期以後做的作品,題材開始結合他個人的生命歷程,包括反思戰爭帶來的後果,也出版了許多自傳性質的作品(像是人間昆蟲記、怪醫黑傑克)。這時期的作品也讓他的人氣重新拉回一個高峰,除了在題材上有更多關於生命的體悟外,畫風也轉變為當時流行的「劇畫」風格。這劇畫風格本來是其他漫畫家為了與手塚做出區隔而發展出來的,但沒想到也因此搶走了手塚的風采。因為市場因素,自負的手塚不得不轉變畫風,也算是一種適應吧。
手塚就這樣接連不斷地創作,一直到死前一刻都還在跟家人要鉛筆來做畫,可以說是意志力相當驚人。我想,他被選為推動日本歷史的人物確實滿恰當的,畢竟他的工作態度、對生命的追求相當值得尊敬。
看完他的故事,我認為要成為神除了天才跟努力以外,也要有很多能夠順應潮流轉變的作法。雖然人生當作也失敗了幾次,但沒有被那些打倒,反而是正面地去調整自己、去迎戰,確實值得借鏡效法啊,要好好加油才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