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
The Art of Focused Conversation: 100 Ways to Access Group Wisdom in the Workplace
作者:Brian Stanfield
出版社:開放智慧引導科技
出版日期:2010/02/01
這陣子舒適圈內被XDite大大帶起了一股ORID的風潮,於是就順著潮流找到了這本書來看。這本書理論部份很少,大多都是練習題,我想這是本用刷大量題目的方式讓讀者可以熟悉這框架。題目總數約100多個,內容主要是用ORID架構來檢討工作以及個人生涯,我實際測試下來(好啦沒測幾天)覺得這套算是沒頭緒的時候可以先頂著用的方案,畢竟動手做比什麼都不做來的要好一點。
焦點討論法,是因應現代人講話都講不清楚,希望大家可以多講一點東西而開發出來的方法。要把腦袋裡面的想法講出來別人才會知道,也才能溝通吧。而這套方法分成四個階段:客觀階段(Obejective)、反映階段(Reflective)、詮釋階段(Interpretive)、決定階段(Decisional)。
客觀階段:也就是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實」。現在手邊擁有的證據、數值、資源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收集來的材料。主要的用途就是確認大家接收到的東西一致,討論才不容易失焦。
反映階段:對客觀資料的初步想法、反應,覺得這件事情是好是壞、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這階段的用意是把人感性的部份帶出來,把一些直覺、創意的元素也加到討論裡面。
詮釋階段:這些事情的意義在哪裡。透過解釋這些材料的「意義」來定義價值,看出與其它事情的關聯性、在未來的用處,也能形成一個團體的共同價值觀來判斷。
決定階段:幫這次的案件訂一個名稱,同時決定問題解法、方向,就是加入一些行動元素。少了這步驟就會讓團體停滯不前,不過也要小心不要推太快。掌握節奏很重要。
雖然這大部份是講人與人之間的「討論」,但一個銅板也是可以拍的,就是說,自己也可以跟自己對話。像前面提到的Xdite大大就建議用這套方式來進行寫作。以讀書心得為例,一開始客觀階段就是描述這本書裡面寫了什麼,把重點材料標示出來。再來就進入第二階段,反映,說說這些文字帶來的感覺如何,喜歡哪個章節、文句,覺得哪些部份很無聊之類的。第三階段詮釋,就是拿書的內容跟其他過去閱讀的經驗類比,這本書新的地方在哪裡、可以帶來的意義是什麼。最後一階段就是一句話總結,從這本書學到了什麼、以後要怎麼用。
這套方法就是把一件事情跟人的連結,完全的「帶出來」,把看到的、想得到的都講/寫出來,讓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減小,自然就比較容易溝通了。而自己跟自己對話也是一樣,把思緒具體化,就能讓想法不容易失焦(就能針對主題來發想,而不是亂飄)。而我目前寫作的方法是參考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一書裡面的晨間筆記法,也就是心中想到什麼就寫出來。兩者的差異大概就是一個範圍比較固定,能夠專注在一個題目上面行動,比較容易衝進度。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產物就比較亂,但也就比較具有「創意」的成份在。
所以說這套方法可以應用的情景就是在面對有明確目標(比如說要交作業),但心中毫無頭緒,就可以先透過這架構來個起承轉合,擠出一些表達出個人意見。而這本書存在的價值就在提供了很多題目範本,除了單純刷題以外,或許也可以直接拿來套用(書中並有提供解題小提醒之類的貼心備註),滿推薦給碰到問題要討論解決,但一時不知道怎麼辦的人來參考參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