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香蕉週報 #24 染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最近有一連串的體悟是這樣: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的時間愈長,就會讓自己愈來愈能「適應」。在一個圈子裡面久了,不管是扮演哪一種角色,自然會習慣自己的角色定位,然後,就讓自己變成那個形狀,風格就漸漸定型了。



產生這想法的開頭是這樣,如同往常一般的我在做我的春秋大夢,在想要成為一個厲害的寫手需要的條件。但也如夢一般,我沒有想的很具體,大概有一些很抽象的方向像是「要能邏輯思考」、「文筆要華麗」之類,沒有很具體明確,也因此讓我自己感到困擾,畢竟這樣目標過於模糊,如果要努力的話很難下手。

接著我就著手做了一些調查(也就是進行一個Google的動作),找了一些文章資料來看。但把這些搜到的方法論看了幾輪,還是沒有很了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寫出好文章。問題沒有解決,腦袋就這樣不停的思考這問題的解法。我想,我的目標定的還算清楚,只要讓自己能寫出好文章就好了。

等等,什麼是好文章

對啊,如果沒有把好文章定義清楚,大概就只能讓這夢停留在想像世界裡面。於是腦中就開始閃過好幾個會寫文章的大大(至少是我自己覺得的好文),也覺得我應該要多看一些好文章,才能讓我的能力更進一步地突破吧。

也就是說,想要讓自己變成什麼樣子,就要想辦法讓自己有那個環境,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會像個樣子。當然這不是用混的就可以進步神速,用心思考、好好學習,是成長必要的功課。(有好的土壤養分,也要配合好方法來培育)


同樣的概念套用在人際交往上也適用(這也是近朱者赤的原意吧)。有一說是,要看清楚一個人的樣子,看他的朋友長什麼模樣就能略知一二。 跟同樣一群人混久了,自然就會熟悉彼此的喜好,也就會自然地愈來愈有默契。但,我心中浮現的隱憂是,會不會因為跟一群朋友們太熟了、相處模式定型了,就以為朋友就該是如此交流,然後就沒辦法和屬性不算相投的人相處,生活圈就變得侷限了起來?

在我突破舒適圈的嘗試時就能體會,不知道要和不熟悉的朋友們聊些什麼,諸如此類的狀況實在是所在多有。當然一些簡單的瞎聊是沒問題,但這些真的有意義嗎?只能講一些垃圾話既不是我想要的,對彼此的感情也無法增溫吧。但若是用硬要用自己的想像去切入話題,就像是二百五在班門弄斧一樣,也滿容易鬧出笑話的。

或許就要憑著勇氣去闖吧,反正合的就來,不合的也不用強求。用自己真實的一面去與人接觸,用誠心來融化彼此之間的陌生,再花一些時間來醞釀友情吧。畢竟友情不用點心是沒辦法維持的(除非已經非常非常深刻了,而那也要先擁有一段深刻的回憶吧),不去維護就是愈來愈淡,曾經如此熟悉的,就又變回陌生了。


把染缸這概念再放大一個規模來看,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會形塑出每個人該有的樣子。每個人都要依照社會給的規範來走,如果不按牌理出牌,就會被視為異類。但如果就只是按照規矩來走,若是規矩沒有持續更新的話,生活就剩下一成不遍這個選項。久了這規矩就形成一個套路,形成了一種統一的社會價值觀。如果這社會鼓吹大家追求功名利祿,那麼就會有個急功好利的集體意識。這無所謂對錯,只是社會發展會變得比較容易預測,想要能突破的可能性就相對不太樂觀。

但可怕就於在社會對人的影響很大。畢竟泡在大染缸裡面,每天接受四面八方的情報攻擊,想要活出自己就成為一個難題。若是想要脫離社會框架規範,比起混入人群、跟大家「都一樣」來說,要承受相對較大的壓力。這讓我想到尼采的思考,他說想要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勢必就是要與普通人不同。既然不能屬於同一類,就會變得孤獨。

好悲觀啊。但先知總是孤獨,似乎也印證了這說法。


不管怎樣,泡在染缸裡面就自然會沾上顏色。這些顏色(經驗)是無法抹滅的,是時間的痕跡,會跟著自己一輩子。如果能夠選擇的話,那就要挑自己喜歡的顏色來染(當然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發展屬於自己的經驗譜系。而如果運氣不好沒得選擇,或許想辦法自得其樂,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定位)會是比較開心的作法。而要知道自己身上的顏色,就要讓視野提高、放大規模尺度,身陷在鮑魚之肆是聞不到臭味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