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問題?
Irre! - Wir behandeln die Falschen: Unser Problem sind die Normalen
作者: Manfred Lütz
譯者:廖家絨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4/01/09
這本書應該也是之前幾本書後面的推薦閱讀,總之一天在整理我的待看清單的時候瞄到,覺得差不多該來一本心理相關的書了就順手借了。這本書的作者是精神科醫師,用很多案例來輔助說明幾個主要的精神疾病,語調相當幽默,讀起來滿順暢的,算是一本好看的書。這本書的主題在談「瘋子」與「正常人」的差異,會不會其實「正常人」才是需要被醫治的呢?
先對正常人來做一個定義。這概念有點像是尼采提出的「平均人」,所謂的正常人就是一個代稱,意思就是指一般普通人,可能身高一般、長相一般,能力一般、職業一般,沒有什麼特質,就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或許沒辦法就直接指出某個特定的個體,叫他正常人,但大多數的人都會自認為正常。而社會上似乎有種集體傾向,要努力地去追求「卓越」,但結局通常就是成為再普通也不過的人。為什麼會這樣?
或許是因為普世價值裡面的「卓越」長的就是那樣吧。如果每個人都往同一個目標前進,自然就會變得愈來愈像,每個人銳利的「特性」可能就在這樣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磨掉了。這樣來說,確實是一件滿值得擔心的事情,因為這樣的社會少了多元價值,有的只有統一的思想、一致的價值體系,讓人不免想到1984裡面描述的可怕社會。我與作者的想法一致,我認為保持每個人的「特殊」還是很重要的,不要讓自己屈就在「正常」體系底下,不正常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畢竟「不正常」不代表有病。(如果不正常就要去看醫生的話,那麼... 這後果我不敢想)
那麼,什麼是有病呢?就精神病來說,會產生某種痛苦,進而「傷害」到自己或別人的,才有進行治療的必要。一般情況瘋瘋癲癲的也不見得需要看病,生活過的去就好,而在路上隨便指點別人有病(隨意的「診斷」他人),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反而就有種住海邊的感覺)。書中提了幾個常見的精神疾病,腦受傷、成癮症、精神分裂、憂鬱症及躁症,這邊就來作一點點重點整理。
腦受傷,就是伴隨著定向感失調(失去空間時間的掌握能力)、嗜睡(想睡覺)、沒有意識,一般腦受傷的解法就是想辦法開刀或吃藥醫治(有什麼狀況就儘快就醫吧,不要拖)。很多時候也有一些比較沒辦法醫治的病,像是失智之類的(腦部受損就很難醫回來),就非常需要親人朋友的陪伴,「不想要仰賴他人幫忙」的信念基本上脫離現實,在那個狀態下若是少了別人幫忙就會非常難以生活。而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不管怎樣還是想辦法與社會建立連結的好。
成癮症,主要的判斷指標就是公司、妻子、駕照。若是在公司狀況不好、又與伴侶失和,駕照也被吊銷,這人的成癮係數可能相當高。對某種東西上癮的人多半會失去對成癮物質的自主性,並沒辦法控制自己持續攝取,進而毀掉自己的人生。非常可怕,酒精、毒品這類的上癮以後就是難以自拔。而會上癮的人通常比較敏感,感覺到一些有的沒的原因,像是無聊、困擾、不安全感之類的,就開始藉由成癮物質來消除這些不舒服感覺。有一說也是透過這些物質來讓自己「體驗幸福」,畢竟這確實是某種「用錢買的到的幸福」,某種層面也算是這社會價值偏差造成的結果。實在有點可怕,特別是毒品,千萬不要碰。
精神分裂,就是在腦中有一些幻覺、奇妙的妄想產生。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佔人口的比例約是百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很有可能在周遭就碰到這樣的人。主要的病因是來自於基因,不過這跟家長沒什麼關係(有點天註定的成份),而家長確實會是最辛苦的人。所幸精神分裂症不是完全沒法醫治的,大部分的狀況吃藥就會好轉。
憂鬱症和躁症,就是極度冰冷幽暗的心情跟狂喜兩種症狀。是說每個人都會有低潮,但那不代表就真的得了「憂鬱症」,很多坊間的業者或許是要賺錢吧,把很多不真的是病的症狀也歸類成憂鬱症,就有點危言聳聽了。不過對待真的憂鬱症的人,不要只是講些「振作點、好起來阿!」這種鼓勵的話,或是隨便講一些「好建議」,像是出去散散步、運動什麼的可能讓心情好轉的辦法,憂鬱症的患者就是沒辦法振作才因此受苦的,最好的辦法還是找醫生求救吧,讓專業的來。躁症就是整個人無法受控、不按牌理出牌、脫離常規,但其實不真的會造成「痛苦」,頂多就是對他人形成一些困擾吧。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不論是身體或精神上的所有疾病,治療都只能令人好轉,但它從未是永遠的成功。也就是說,治好精神疾病不代表永遠不會復發,就像把感冒醫好以後不代表永遠不會感冒。所以還是老話一句,有狀況就想辦法找專業的來看看吧,這樣才是最實在的作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