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
作者: 李傑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6/06/29
某天早上整理信箱的時候,看到這本書作者李傑講座的宣傳。題目叫做工業大數據,正好與現在的工作有點關聯,想說多聽一下無妨就報名參加了(腦波超弱)。於是就在講座前幾天收到這本書,為了好好的聽講座就硬是K完了這本書。當然我看書的時候,心中有浮現一些疑問,而在聽了講座以後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這樣的「虛實整合」實在不錯。
工業大數據,顧名思義,就是工業用的大數據分析,用從機器(畢竟是工業嘛)上面得到的數據資料,來幫助生產製造流程更順暢。傳統上工業的思維就是生產製造、改進流程,反正把產品做出來就好了。而新的概念就更進一步,藉由在機具上裝感測器(或是產品上)來收集資訊,「預測」故障的發生、「預判」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從被動性的維修、接單生產,轉型成主動出擊。既然是藉由數據分析來搶時間,作者相當強調背後的「邏輯」知識,就是要知道資料的每一個項目代表什麼,一定是根據某個理論或洞見(insight)的,而這就需要對自己的生產設備或是客戶非常了解(要能看到不可見的)。這是因為工業生產要求的精度非常高,可能生產良率都要求到99%以上的標準,單純看相關性的資料挖掘就有點亂槍打鳥,應用到這邊就會碰到釘子。
這本書有一股很濃厚的研究報告味道,花了不少篇幅在介紹歷史脈落,談工業的演進,各主要工業國家之間的比較。就是講了前因後果、研究過程、案例分享,最後來點建議這樣。其中提到幾個工業大國在面對競爭時,注重的地方不太一樣(都擁有不一樣的風格),比方說美國強調創新,日本強調工匠,德國強調器械,中國用人海戰術。而台灣的工業雖然在世界上也算滿有競爭力的,但想法比較傳統,還停留在生產、代工思維,就追求良率、製程精進、低成本,確實需要多動些腦筋來想怎麼改進。
作者提供的主要解法就是所謂的煎蛋模型。簡單來說,蛋黃就是傳統的生產製造,是實體的材料、設備等等,而蛋白是比較新的科技應用,如感測器、雲端、社群等等。這煎蛋理論就是強化核心製造要素(蛋黃),然後利用大數據挖掘新知、創造新的價值(蛋白)。也就是說,把很潮的新科技結合舊有的生產能力,讓產品產生出進一步的價值,比方說把賣鞋墊轉成提供良好的走路體驗,賣農作機具轉換成提供農場耕作顧問。
圖說:煎蛋模型圖解。
不過我看到這邊就想到,這觀念不是行銷課本裡面早就有的東西嗎?只是現在科技進步、有了新設備,可以用這些精密量測,來進一步提昇顧客的體驗。所以招式不是什麼新招,就是除了把能做的做到最好之外,還要保持開放的心來接受新科技、新想法,說不定會碰出意外的火花。
這本書篇幅說實在不長,我剛拿到隨性翻閱的時候,就差不多看完了。實際上整本看完也沒花多久時間就是了,確實對於有些底子的人算是淺顯易懂。我覺得這本書的優點就是引用相當多的例子說明,歷史脈落也講得滿清楚,對於理論架構也講得很詳細。而缺點是重點分的太散,然後個人不太喜歡硬湊數字的理論(6M vs 6C之類的,純個人觀感)。內容還不錯作者確實有料,但其實可以編得更好看的,大概編輯們又因為作者是權威人士不敢亂動的緣故吧。就這樣,這本書推薦給想要多了解工業要怎麼結合新科技的人一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