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譯者:邱昭良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6/01/21

基於想要多理解世界運行的道理,就找了這本書來看。系統思考,是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切入,來看萬物運行的道理。作者提醒到,雖然這思考的目的在解釋世界,但還有很多是「不能解釋的」,我們最好抱著一個謙虛、學習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大千世界,僅可能的「與系統共舞」,而非做個自大狂、試圖「統治世界」。


那麼「系統」是什麼意思呢?系統的組成,包含要素、連接以及功能(或目標)。以足球隊為例,球員、教練、裁判、球場、球,是系統裡面的要素,而把這些連接在一起的就是比賽規則,目標就是在有限時間內把球踢進球門得分贏得勝利(功能大概就是給足球迷觀賞一場好比賽吧)。除此之外,系統必須要是「動態」的,元素相互連結以外,也會有增有減這樣。

我看到書中裡面系統圖的解讀是,有一個初始值,經過某一個要素以後,會得到一個終值。比方說球的位置經過球員A踢過以後,從A點移動到B點。除此之外,有些比較複雜的系統擁有「反饋迴路」,會依照這些數值調整輸入輸出的程度。可以分成「調節迴路」與「增強迴路」兩種。

調節迴路:會使數值回到某一個水平。
增強迴路:會使數值不斷增加(或減少)。

必須要提醒一下,系統的「變化」通常不是線性的。畢竟這世界如此複雜,單純用線性的(就是直線的)來看世界也太過單純。總之,要以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看,就不要只看到表面的數值變化,要去想互相影響的關係。就像在治病的時候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觀察整體以後,再開藥方去做調節。

能夠長期運作的系統有三個特性,適應力、自組織、層次性。

適應力:能夠在要素(數值)改變以後,自行演化的能力。就是受到外來衝擊後,可以自行調整。
自組織:把自己愈變愈複雜的能力。
層次性:就是系統上面還有系統,下級組成上級,而上級照顧下級。

掌握到基本系統運作邏輯以後,書中分享了一些系統模板,供讀者參考。在面對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難題時,可以用系統思考角度來解題。另外書中也提供了改變系統組成的12大方式,依照重要性排列,愈後面愈重要。 (這邊精簡整理成7項)

  1. 數值。就依照看得見的數值來進行調整。比方說調整薪水、匯率、GDP之類的。但就怕調數字就只看到表面,沒解決實際問題。
  2. 緩衝與存量。就是增加一些存貨空間之類的,讓系統能因應更大的變化(臨時來的急單之類的)。但增加緩衝要投入很多資本(造橋鋪路、擴增廠房空間),不是那麼容易改變。
  3. 時間延遲。以拖待變,稍微拖延一下,讓突然來的改變能夠自行「穩定」下來。很多時候急躁會使狀況愈來愈糟,慢下來讓輸入與輸出的腳步可以一致,就可以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
  4. 調節迴路與增強迴路。藉由引導系統改變的方向來調整整個系統。畢竟有時候系統變得愈來愈糟,就像滾雪球一樣,順著坡道往下就會愈滾愈大,愈難收拾。及早發現、趕快煞車,或許就能讓結果不會那麼糟糕。當然調整這個就是與自然的力量作對,要小心處理。
  5. 資訊流。掌握資訊就是掌握權力,把資訊公開、消除不對稱,就能解決掉一些問題。讓人「知道」自己的電費使用量,就能節省用電。
  6. 系統規則、自組織、目標。就是調整系統運行的方式、邊界,讓系統可以「自行」轉化。這比較偏向改變人造系統,像是經濟組織、社群之類的,需要多做一些測試,讓系統自行找到方法(學習)才是正途。硬幹就比較不符合人性。
  7. 典範與超越典範。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系統,讓系統自然的成為(或超越)想要的那個樣子。就像是一個感覺摸的到的願景,讓系統可以朝著那個方向邁進。

系統在本質上是不可預測和被控制的,因此想要完全的理解世界、掌握(控制)世界的脈動是不切實際的一件事情。比較好的方法就像開頭說的,抱持著謙虛的心,好好去學習了解這世界運行的道理,然後找到一個與世界和平共存的方法。大部分的「改變」,都會被系統自然的「調節」回來。像是最近幾年氣候異常,可能就是自然系統正在進行調節的程序。總之,系統思考提供了一種看事情的角度,讓我可以更全面的理解世界,但世界之大,還多的是值得去發現、挖掘的,努力的腳步實在是不能停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