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不用讀完一本書
Comment parler des livres que l,on n,a pas lus?
作者: PIERRE BAYARD
譯者: 郭寶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03/06
世界上的書實在是太多了,想要「全部」都看完基本上是天方夜譚。既然如此,有沒有什麼不用讀就可以去評論一本書的辦法?碰巧看到網友提到這本書就引起了我的興趣,畢竟我也滿常在閱讀,也有在寫讀書心得(以及相關評論),如果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也好。就順手借來看了,確實滿有趣的。
世界上的書可以視為一個大的集體圖書館,既然沒辦法讀完所有的書,只要知道那本書在茫茫書海中的位置及方向就好。也就是若是能知道一本書的定位,就大概能去評論一些什麼。當然這就必須要有一些所謂文化素養才能知道,要靠多累積一些閱讀經歷,才有辦法將一本書的地位定義更精確些。
所以書的內容不見得是必須得讀完的。有時候知道作者先前的作品,稍微了解一下這回的主題,或許就能推敲出現在這本書長什麼樣子。有時候是看其他人的評論,來推敲一本書到底好不好看。這或許就像是在逛網路書店一樣,稍微翻一下書的內容、作者介紹,然後再讀一下讀者的評論,就能對書中內容略知一二。或許也就能進一步作出自己的評價。
有時候,讀完一本書以後也會忘記書的內容,那麼這樣也可以評論嗎?就像是我這幾年讀了點書,也不是每一本的書都能詳實地記下來到底好不好看。所幸我有把心得寫下來,這樣在想要回顧的時候,就能夠透過筆記重新喚醒記憶。但重要的是,透過寫心得將書中的知識內化到我的體內,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漸漸茁壯。
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擁有的知識去跟其他人交流,在面對同樣書本時,也會因為彼此擁有的脈絡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好比讀工程學的與學文學的在讀同一首詩時,感受到的意境或許就不太一樣吧。
而對於書本(或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來說,大眾評論的意義或許就大過作者他創作的本質,作品是為了評論而生的。因為大多數的書不是為了求名、就是為了求利,當然也有在追求絕對美的歷史地位,而這些定義都要不是靠專家學者之類的權威來做,就是讓市場機制去決定。一件能賣一百萬本的書不見得就真的是本好書,但能確定的是該書真的滿熱銷受歡迎的。一本書的定位也會隨著這些評價改變,所以不見得一本書永遠都是高高在上必須得讀,有時候也會發生「打倒孔家店」這類的翻案事件。
評論一本書的時候確實不見得要完整地讀完它,只要能做到厚臉皮、大膽且強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就好。畢竟評論也是一個陳述自己的方式,透過自己的語言與其他人對話,也是與作品對話。有時候,我們是透過閱讀來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但書本再怎麼樣也只是媒介,若是能夠直接指向心底,或許就不也需要閱讀了。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我在閱讀的時候或許就不用那麼用力(目前為止,真的每一本書都很認真地看),有時候或許就讓文字流過腦海,不用硬要把每個字都刻進腦海裡,單純享受跟書本交流的過程也滿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