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Children of the Sun:A History of Humanity’s Unappeasable Appetite for Energy
原文作者: Alfred W. Crosby
譯者: 陳琦郁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8/03/01

新一季的書生讀書會又來了,這次的主題是談能源與環保。這主題我沒什麼頭緒,就在網路上搜尋了相關推薦讀物找到了本書。與一般那種勸大家環保、說教意味濃厚的書不同,本書是在講人類利用能源的方法演變史,進而看看未來的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能源議題。本書把這些前因後果交待的相當清楚,也沒有什麼很難的科學理論,讀起來其實滿有趣的,值得一讀。

能源的演變

能源,在現代可能會直接聯想到電力、石油、核能等已經被人們覺得習以為常的利用方式。但其實人們在古早時代就已經開始利用能源了,以把食物吃進肚裡轉化成肌力的方式。一般來說,最原始的能源的型態有兩種,一是來自地球核心的地熱能量,一是來自於天上的太陽,而人們所利用的是以後者為大宗。其中包含了植物從太陽吸收光能轉化而成的細胞物質、太陽照射的熱能與地球上互動產生的風與水力、遠古時就已經死去的動植物所轉化而成的煤炭石油。也因為如此,我們人類被稱為「太陽之子」。

食物:從狩獵、採集到農耕

在還沒有發展出農耕技術以前,人們取得食物的效率非常差。即使已經能夠利用火焰把取得的菜與肉轉換為好消化的食物,但食物的來源不穩定,聚落的規模也就無法擴大。而人們學會馴化動植物,發展養殖與農耕技術以後,就能省下四處尋找食物的時間、聚落能容納的人口也因此增加,進而發展出文化與社會制度。但農耕的發展也使得食物的取得來源愈來愈單一,本來人們是真的什麼都吃,之後變得只吃好吃好種的物種。少了活動與多元的營養,使得人們變矮變胖容易生病,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風與水:大自然的強大助力

人們所種植的穀物一般來說是沒有辦法直接吃的,都要先經過去殼的程序,把穀物轉化成比較容易在廚房操作的食材。古早時代是利用人力或獸力去推動器具來進行這樣的去殼工程,直到有天才橫空出世,發現可以利用水力(水車)與風力(風車),使得這樣的工作效率大幅提昇。對風力運用的理解也使得遠洋航運成為可能,畢竟光靠人力獸力划船需要大量食物供給才有辦法,熟悉了風力以後使得人們的腳步真的踏遍世界。這樣帶來了許多交流,當然也造成了許多文化衝擊。

石化燃料:地球上的遠古遺產

其實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發現石油,但僅作為發光的燃油使用。一直到了約莫兩百多年前,火機被發明出來以後,就能將煤炭燃燒轉化為動力,煤炭就被大幅的利用以及開採。因為燃燒煤炭所產生的能量,比起肌力以及風力水力來說,實在是既穩定又有效率,大幅提昇了人們發展文明的速度,這就被稱為工業革命。然而煤炭畢竟運輸起來不太方便,即使磨碎之後還是相當佔空間,後來人們發現液態的石油更容易使用,就也發展出更多更簡便的機器。簡單來說,煤炭轉變為石油造成的技術演變,就是蒸氣火車頭這樣的笨重機器,可以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替代。

電力:科學帶來的便利生活

但不管怎麼說,石化能源不太可能「直接」轉變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直到發電機發明以後,將石化能源轉換成電力,人們再去使用各式便利的電力裝置。有了電力這樣的中介能量,不但使得裝置體積可以縮小,運用的方式也能更多元(像是現在各位使用的發光顯示器)。只要發展出合適的發電裝置,就可以產生這容易使用的方便能源。

核能:模仿太陽的技藝

科學家發現原子在分裂或融合時,會將部份質量轉換成大量能源,而這與太陽產生能源的方式一致。人們一直想要開發出能夠永續利用的乾淨能源,畢竟石化燃料不是無限的,燃燒之後也會產生污染,如果能有取之不盡的能量來源該有多好。首先被研發出的核分裂技術,產生的能源相當巨大且乾淨,被視為乾淨能源的先驅。但不幸的是核能電廠本身若發生危險事件,將會影響相當大範圍的人們(即使會產生的後遺症還沒有定論),而且核能的廢料還沒有妥善處理的方法,所以使用起來仍有爭議。而核融合這真真切切模仿太陽的技術被視為未來之星,但遲遲沒有被開發出來,就也還難說。

來點結論

總之我們人類是向著太陽前進的。我自己在想,我們這樣利用太陽能量、與太陽的距離似乎愈來愈近,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就像背著翅膀的伊卡洛斯一樣,飛得太開心而忘記當心太陽,最後只能走向悲劇終局。若是大家都能夠及早意識到這點,或許就可以即時打住,讓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得以延續吧。

相關讀書心得:

腦,在演化中 人腦的演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讀書心得]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

[讀書心得] 善惡的彼岸:一個未來哲學的序曲

[讀書心得]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