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誰說人是誠實的!
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How We Lie to Everyone-Especially Ourselves
作者:Dan Ariely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3/06/27
「誠實」這個題目的有趣之處,在於人都會覺得自己很誠實但實際上的行為確有一些落差(也就是不會太誠實),而本書就以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人會不老實。我就如同以往一樣,基於想要多理解人性的好奇開始拜讀本書,讀完以後除了對人的不理性有更進一步瞭解之外,也對人性的弱點多懂了一點點。讀起來其實滿累的,但還算有趣啦。
從常識來看,人會做出不誠實的行為(像是說謊、作弊等)是因為得到的好處會大於壞處,利大於弊,於是就心一橫給他做下去。按照這個邏輯,社會上對於防止人們不老實的對策,就是增加被抓包的風險(像是加裝監視器、加派監考人員),以及增加壞處的程度(加重處罰)。但如果人性就那麼簡單,那只要規則設計得當,就能讓不法行為在這世上消失。
但可惜的是,人性並沒有那麼簡單。就作者的研究指出,人心並不只有考量利益,還有另一股力量在左右心中的決策,那就是想要當好人的良心。當良心大於企圖心時,人就會傾向規規矩矩地做好該做的事,反之,人在利慾薰心時,就極有可能做出偷雞摸狗等等的不法勾當。但良心與誘惑在心中角力時,還是有許多模糊空間,畢竟人們對於「違背良心」這尺度的定義或許不太一樣。
基本上,每個人都是想要做好人的,但稍微犯一點「小錯」並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要求。而這小錯愈是抽象、無法簡單轉換成道德束縛時,罪惡感就沒那麼重。像是偷吃放在桌上的食物之類的,雖然不該吃但吃了好像也無傷大雅,於是就偷吃了。反過來說,愈是能夠具體定罪的,像是偷拿放在桌上的錢那樣明顯的犯罪事實,良心就會比較過不去。
所以誠實與否跟心中的道德意識是綁在一起的。愈有道德自覺的人(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是對是錯),就愈不可能幹下不法勾當。但做出道德判斷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在意志力被消磨殆盡時,可能就會傾向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了,也就會比較不老實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心中的道德尺度是會變的。一旦做過一些小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就會愈來愈沒什麼,接著就容易變本加厲,心中對於「小錯」的容忍度就愈來愈高。因為人們自己的內心會說服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合乎(自己的)邏輯,反正我就是這樣的人嘛,這就是我做事的方法啊,小奸小惡也就漸漸地被養成魔鬼了。
要「遏止」不誠實的行為,就是設下許多提醒機制,像是先詳讀並簽下榮譽條款、默念經文之類的,來喚醒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感。另外,要多強化誠信的重要性,畢竟誠實、保持誠信是在社會與人相處的基本,當能夠具體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會造成的各種後果時,就比較能守規矩。最後,要有機制去原諒那些曾經「犯錯」的人,如此才能防止那些頭都洗下去了,不如就一直幹下去的情形。要讓人相信,是有機會能夠改過自新的,是可以從「壞人」變回「好人」的。
總之,要讓自己正直、有誠信的解法,關鍵就要讓自己的心保持醒覺,要能夠察覺到自己當下的思考、心思,從最根本的地方把「不老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多要求自己吧。
相關讀書心得:
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 同個作者的書。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操弄人心的方法。
留言